今年4月18日,我国实施了铁路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既有线提速。200公里的时速已是世界铁路既有线提速的极限,这标志着我国铁路跨入高速时代。最引人注目的是,环渤海、长三角、珠三角和主要干线开行了“和谐号”国产化动车组。
“和谐号”动车组刷新了人们对中国铁路的印象,但受到更深层关注的是,我国怎样实现了对国外高速列车技术的引进、消化、吸收、再创新。理清这个问题,对人们更加理性地思考我国自主创新之路不无启发。
我国是否掌握了高速列车核心技术?
我国是否掌握了高速列车的“核心技术”?在这个领域,究竟哪些技术算是核心技术?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张曙光说,有9项核心技术,可以概括为五大方面:列车总成、高速转向架、车体、牵引传动控制、制动系统及网络控制。这是广泛征求铁道部有关部门、制造和运用企业、科研院所等单位意见后得出的结论。
他认为,衡量一个系统的核心技术,主要从三方面去考虑:从技术角度,不能受制于人。从经济角度,要把大部分成本控制在自己手上。假如造一列车,80%的部件要从外边买,那你就不能说自己掌握着关键技术。从发展角度,要为未来进一步自主创新打好基础。就上述五方面技术而言,第一,它们是世界公认的动车组技术先进性的标志,也是衡量技术引进、国产化成功与否的关键;第二,它们在动车组的整个成本中占了50%以上;第三,掌握了这些技术,就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自主开发相应的产品,比如进一步提高速度,把列车编组再做大一些。